3月10日CCTV发现之旅频道对中华风湿骨病协会医疗援助救治中国首个风湿村村民的过程进行了纪实报道。让我们见证了中国首个风湿村从有到无的过程,更是让我们见证了医者的大爱。
医者大爱,医疗援助挽救风湿村
据报道称,位于四川南部县的这个风湿村,由于日照短,湿气大,所处位置偏远,交通落后,先进的医疗设备很难到达这里,而且当地人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对于疾病防治知识也相对比较贫乏,以至于整个村子绝大部分人都患有或轻或重的风湿病。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在中华风湿骨病协会偶然知道这个山村绝大部分人都患有风湿病之前,风湿村一直很少被外界关注。鉴于风湿村的存在在全国属于首 例,2013年3月,中华风湿骨病协会开始进驻风湿村进行对口援助救治,风湿村的村民病情才得以控制,随着2014年4月初较后一名风湿病患者病情得以有 效控制后,对口援助医务人员的救治工作也告一段落。
据中华风湿骨病协会理事、风湿村援助行动负责人程柏钧主任介绍,风湿村的发现纯属于偶然,源于其接诊的一位年轻的类风湿患者,在与这位患者聊天的过 程中,得知其村里很多人都有和他类似的病症,得知这个信息后,程柏钧立即汇报中华风湿骨病协会并召开会议研讨此次发现,经过调查分析之后,中华风湿骨病协 会决定对全国首个风湿村进行医疗救助。
中华风湿骨病协会对口援助医生组克服长途跋涉路,以及开始时风湿村村民的排斥等困难。对风湿村中存在风湿病的病患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方 式、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饮食、他们遗传因素;并对整个山村的气候、环境、水文地质进行了详细记录。较后再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
一位参与援助的医生介绍,通过调查发现风湿村的村民多数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强直性关节炎合并病发,这个还是比较罕见的,当地的气候、生活环境占据了主导因素。
据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风湿村所在的四川南部县具有显著的地势特,气候类型由亚热带逐渐过渡至亚寒带,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较少 的地区。该县年平均气温因地形而异,一般谷地为15℃~20℃,山地为5℃~15℃。这与风湿病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风湿村房屋大多属20世纪 50~6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建造质量差,且年久失修,一旦刮风下雨,屋内较为潮湿,对人体健康也造成极大的不利。再加上雨水多、潮湿、寒冷,以至于 外邪极易侵袭人体骨骼,诱发风湿病;调查中还发现,风湿村村民中有20%的患者具有遗传性,其中强直性脊柱炎的遗传占据较大比例。
2013年4月6日,中华风湿骨病协会对口援助长期驻扎在风湿村,针对不同类型的风湿病及不同的发病程度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救治的过程中,医生组设立了临时义诊的大本营,为村民免费义诊和风湿病科普知识宣讲,从疾病学识上打开部分风湿村村民的顽固意识。
中华风湿骨病协会协同当地环境部门和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对当地的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勘测,对传统的劳作方式进行了改进,并且和当地政府部门一起,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希望彻底地清除造成风湿病病发的致病外在因素。
经过一年多的对口援助救治,风湿村中绝大部分风湿病村民病情得以控制,2014年4月,中华风湿骨病协会对口援助的医生开始陆续撤离风湿村,回归各自的工作岗位。风湿村的存在是村民的不幸,医者的大爱又是他们的大幸。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