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本应是一种相互信赖、亲密合作的医生患者关系,却开始变得有些剑拔弩张,矛盾不断升级,成为媒体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在依法治国进程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深刻反思医患矛盾的深层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于维护良好的公共卫生秩序,保障广大医卫工作者及患者本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极少数有组织、有规模的,以经济要挟为目的的职业“医闹”外,大多数原因还在于医患双方矛盾不断深化引发的现实冲突。
比如,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传统的医患面对面直接沟通方式相比,现阶段诊疗方式更多的是依靠仪器设备、数据指标或影像资料等,诊疗方式日益程式化、流程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诊疗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减少、关系日渐淡化等消极影响。特别是在较大的医院中,由于患者人数多,医患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是少之又少,往往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不过几分钟,有的甚至更短。而这与人民群众对医疗诊疗效果期望日益提高的心理预期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与看病难相对应的是,看病贵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特别是医院功能定位的偏差,使得大量本应是提供高质量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立医院也逐渐成为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和服务的特殊经营者,医患关系也从救死扶伤的人道关系逐渐成为有偿服务的经济关系。因此,在医疗费用自付比例高居不下的背景下,患者对医疗费用及其投入回报比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就医环境、诊疗效果等方面稍有不理想、不如意,都可能被放大成为医患矛盾冲突的导火索。
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各类医患事件中,网络新媒体成为了矛盾冲突的放大器、滋生地。正是许许多多个人意见式、感受分享式、调侃式、揭露提醒式的小帖子、邮件或博客文章,造成了事实的碎片化、报道的失真化,从而使得某些医患事件迅速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并引来传统媒体的大规模介入。同时,新媒体还出现了由虚拟网络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甚至从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发展到“网络审判”、“网络暴力”等。这些舆论的推波助澜,引起公众对医院信誉的质疑,也放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此外,不可否认,个别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医务人员工作过错等,也都是引发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客观因素。
笔者认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及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公共医疗卫生改革必须坚持公益化方向。目前,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政府职能部分缺位,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表现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是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出现偏差,政府公共卫生基本投入不足造成的。为此,必须明确公共医疗卫生改革的顶层设计,始终坚持公共医疗卫生改革公益化方向,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健全医保体制,加大财政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合理分散医疗保险,有效实现大病保障统筹全覆盖,减轻医疗机构、患者的实际负担,使老百姓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困扰。
其次,多措并举,畅通医患沟通渠道。医患之间相互依存,作为一种职业,医生因患者而存在,医学因疾病而发展,患者生病要靠医生救治才能摆脱病魔,恢复健康。当前,针对时代环境的变化,多措并举,不断畅通医患沟通渠道,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疏导之策。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角度讲,要加强医疗队伍教育和管理,严格执行和落实医疗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中体现职业精神和水平的同时,多予以患者人文关怀。同时,多开展各种医疗咨询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广大群众建立互动关系,让群众了解医学的特殊性、复杂性、风险性,解答医疗领域大众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取得广大患者的理解与支持。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当出现医疗纠纷时,要引导患者通过法律或第三方鉴定程序来解决问题。
较后,相关行政执法、司法部门也要切实履行职能,坚决打击个别有组织有预谋的“医闹”行为,净化医疗环境,维护良好的医疗卫生秩序。
另外,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类新闻媒体要自动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要清醒认识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以客观、公正、全面、如实的报道与评论,让群众了解事情的真相,发挥新闻媒体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而不是刻意炒作、以所谓的噱头吸引眼球、博得点击量。同时,医疗机构及医卫工作者必须正视网络媒体的各种批评,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使网络媒体成为展现医疗机构及医卫工作者救死扶伤良好形象的新舞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途径。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