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直径约3.5厘米的肿瘤中竟携带上亿个基因编码区的突变,远高于以往估算值几千倍。昨天,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通过对肝癌切片的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即使再微小的肿瘤也可能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正是这些海量的遗传变异,导致肿瘤治疗效果被“淹没”。
肿瘤内部异质性是癌症产生抗药性、转移性的主要原因。科研人员称,肿瘤发生是体细胞演化的过程,正如自然群体多样性一样,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是肿瘤内部异质性的主要进化动力。然而,传统观念中很可能大大低估了肿瘤内部的异质性和顽强性。
较近,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芝加哥大学合作,通过在肝癌切片上切取近300个样品和近2000倍覆盖度的基因测序和细致的数据分析,发现:由于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在10亿甚至更多的肿瘤细胞群体中,成百上千的突变存在于较大克隆中(大于10000个细胞的克隆),而更多的突变只在小于100个细胞的小克隆中出现。
研究员吴仲义表示,由于具有这么多的突变,即使经过积极的治疗,具有特异突变的肿瘤克隆能够生存下来的概率仍旧很高,可以增殖形成新的耐药性肿瘤克隆。
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对肿瘤内部多样性程度较深入和彻底的分析,不但第一次刻画了肿瘤的空间克隆结构,同时通过建立肿瘤细胞群体遗传理论,第一次对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水平进行估算。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巨大的多样性在群体中如此迅速和大量的产生,远远超出了达尔文进化过程的估计。它表明:肿瘤内部遗传异质性的演化实质上是细胞水平的非达尔文过程,遗传变异很快出现并快速累积,因此即使微小的肿瘤都可能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多样性。
该研究所估算出的肿瘤高度遗传异质性也对肿瘤的临床治疗策略提出了明确的指示:高度的遗传异质性表明肿瘤细胞群体中存在抗性突变的概率很高。因此,为迅速清除肿瘤细胞通常所采用的化疗、放疗等杀伤性很强的策略,不但可能失效,甚至由于主要克隆被灭活反而会助长抗性克隆的膨胀和发展。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